天南地北石油人:情系石油譜華章
崗位素描
油氣地質勘探實踐與理論研究:油氣區勘探規劃編制與實施,含油氣盆地形成及“三史”綜合分析等油氣地質理論研究,油氣資源評價研究,國家能源戰略研究與布局。

翟光明在報告會上做學術報告。閆建文 攝
初秋的北京,清晨已有涼意。7時剛過,91歲的翟光明吃過早餐,穿上月白色的運動衫、戴上棒球帽,拎起資料包去上班。
他多年的助手楊憲一說:“這幾十年,除了吃飯和睡覺外,翟老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堅持油氣勘探。”在楊憲一眼中,他是一個非常“犟”的人,認定的事情,就一定堅持去做。
67年前,從北京大學畢業的翟光明沒有如家人期望的那樣留在北京,而是報名參加了新中國成立后西北石油管理局第一支石油勘探隊,在甘肅河西走廊沿著祁連山開展野外地質考察。幾十年間,他見證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壯大,也成為中國石油工業領域的著名油氣地質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上世紀50年代,甩掉“貧油國”帽子的石油會戰相繼在全國各地打響。翟光明轉戰南北,找油的足跡留在了四川、松遼、華北、陜甘寧、江漢、吐哈、南海、塔里木等地。
1986年,時任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院長的翟光明向石油工業部領導提出鉆探科學探索井的建議。翌年科學探索井計劃獲批后,他在吐哈盆地臺北構造上指揮部署了中國首口科學探索井——臺參1井,設計地層圈閉面積3平方千米。在質疑中定井位、頂著壓力鉆進,每天的進程都及時關注,翟光明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工作態度,保證了工程繼續實施。
1989年1月4日19時50分,臺參1井井口溢出油花;20時50分,油線映入眼簾;5日5時50分,油流噴涌而出……整個井場沸騰了。捷報傳來,翟光明眼里閃著淚花,他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
在翟光明的倡導和組織下,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和長慶石油勘探局在鄂爾多斯盆地部署了第一口天然氣科學探索井——陜參 1井,這也是全國第二口科學探索井,鉆探后獲得重大發現。此后,又相繼鉆探五科1井、高科1井等12口科學探索井,為中國油氣勘探踏出一條新路。
翟光明注重現場實踐,更注重理論總結和提升。1983年,他提出編撰一套記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歷史和經驗的書籍——《中國石油地質志》。兩年后,書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形成,他立即組建編委會,組織來自各油氣區、石油高校、石油研究機構的31位地質專家和權威人士,5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撰稿,歷時11年完成全部出版發行工作。《中國石油地質志》共計16卷,包括20個分冊,2000萬字、6000余幅圖件,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各油氣區石油天然氣地質特點和勘探實踐成果,成為新中國石油工業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
時隔20多年,我國油氣勘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獲得了多個重大發現,年逾九旬的翟光明提出重修《中國石油地質志》,組織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延長集團四大石油公司開始修編。與此同時,他還承擔了多項中國工程院重大戰略咨詢研究課題。例如,在《中國大型油氣田勘探的有利領域和方向研究》項目中任項目負責人。
對于翟光明來說,“石油”已融入他的血脈,是一種割舍不斷的情緣。
從辦公室到家,要坐20多分鐘車。每當此時他心里想得最多的是自己年事已高,要抓緊時間多做點事,與時間賽跑。